1. 首頁
  2. snowexpertguide

2025新手滑雪裝備挑選指南|挑選原則、推薦必買清單

滑雪需要準備的6大裝備


到雪場享受滑雪前,需要先了解滑雪要準備哪些東西,才能夠更盡興的體驗滑雪樂趣。擁有滑雪經驗的小編建議部分較為昂貴的滑雪裝備現場租借即可,而個人貼身的滑雪裝備因為身高、體重的不同建議自行準備。滑雪需要裝備,除現場可以租借的滑雪板外,滑雪裝備從裡到外大致可以分成 6 個類別:



a. 具吸濕快乾功效內著,可依狀況增減衣服層數,領先天氣一步,同時彈性較佳的材質,讓你在雪場運動常保乾爽舒適。


b. Outerwear專業滑雪外套與雪褲。防水、透氣的外套和褲子對於在寒冷又富含濕氣的山上保持溫暖和乾燥是重要關鍵。


c. Boots專業雪靴。滑雪靴是和滑雪板之間的關鍵連結,專業滑雪雪靴僅限於滑雪運動與短暫雪地行走使用,除了必須具備防水機能外,挑選滑雪靴首要注意靴子的硬度和緊繫度;硬度越強,操控雪板的效果就越直接,但會犧牲一點舒適度的體驗。而繫緊度可強化穿著貼合度,一般鞋扣數量從1-4個均有。選購時需要考慮到體型、對滑雪技巧的掌握、滑雪類型、喜歡的地形等,才能挑選一雙最適合的靴子。


d. Gloves專業滑雪手套。優質的滑雪專用手套,可達到保暖、防水和保護雙手的效果,在滑雪手套的選擇上,你可考慮分成內層手套與外層手套。內層手套建議具備吸濕快乾功效,同時如果能操控智慧型手機螢幕更是大大加分。外層手套建議選具備快乾防水耐磨材質,手腕處加上束口防風設計,貼心的外層手套也會有可串接的卡扣以或繫繩,以便收納手套,減少在雪地遺失裝備的機率。


e. Goggles雪鏡。專業雪鏡能在雪花中看得更清楚,即使在嚴酷的冬季下也可以清楚的看見不同的滑雪路徑。因此在滑雪運動中,必須要留意雪鏡是否容易「起霧」,其次才是考慮鏡片的顏色與設計,並確認雪鏡穿戴時是否可貼緊面部與鼻樑,才可有效防風防起霧。另外,如果有針對不同氣候的透光率需求,也可選擇不同度數的鏡片,一般來說,透估光率分成S1-S5,透光率越低,就越能抵抗各種強光。


f.Helmet頭盔。使用滑雪專用頭盔可以有效提高滑雪時的安全性、舒適度和信心。尤其是滑雪新手,請一定要購買或租借適合自己的滑雪專用頭盔,同時必須具備頭盔專用安全標,章常見認證規格有 EN 1077A / B 跟 ASTM F2040,購買或網路搜尋時,請認明安全標章。其次按照自己的頭型與滑雪技能選擇合適的頭盔,分享玩家推薦建議測試方法:戴好後,雙手抱頭並上下左右轉動頭盔,如果頭皮有微微拉扯到,這頂就是合適的尺寸,另外購買時也請同步考慮安全帽跟護目鏡間不能有縫隙,滑雪時穿戴才會穩定又安全。另外,如果使用頭盔時有劇烈撞擊,請一定要檢視頭盔是否有產生裂縫等問題,並考慮更換頭盔,加強重返雪場時的安全度。


3大物品先別急著買!雪具店可以租的到!

大多數滑雪場都有提供滑雪裝備、靴子和頭盔等租賃服務,這些較為大型的滑雪裝備無需在前幾次的滑雪旅行中購買,只需租賃、借用或購買基本必需品,等到對於滑雪逐漸上手且確定要繼續學習時,再逐一購買適合的裝備即可。

推薦洋蔥式穿法讓你滑雪不怕冷

滑雪是一項較高強度的戶外運動,環境條件可能在短時間內從陽光明媚的溫暖天氣轉變為寒冷潮濕的嚴峻氣候。正確的服妝分層穿搭洋蔥策略是在山上保持溫暖、乾燥和舒適的關鍵。


內搭層:吸濕排汗的重要角色。

內搭層會緊貼肌膚,建議選擇具有彈性、舒適貼合且配備吸濕排汗技術的材質。內層服裝的主要功能是將濕氣(如汗水)迅速排離皮膚表面,防止身體受寒。


推薦材質:

聚酯纖維:輕盈、快乾,具備優良的排汗能力。

天然美利奴羊毛:柔軟透氣,保暖效果佳,並能自然抵抗異味。

避免棉質材質,因為棉花容易吸濕,導致肌膚濕冷。


中層:調節溫度的核心

中層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保暖,同時幫助濕氣向外層排出。與其選擇一件厚重的中層服裝,不如選擇多層輕薄的衣物,更可以根據氣溫靈活調整。

推薦材質:

合成纖維:如抓毛聚酯,保暖性能優異且吸濕排汗效果好。

羊毛:天然保暖,能有效調節體溫並排除多餘濕氣。

避免使用棉質中層,無法有效排濕,反而可能讓你感到更寒冷。


分層策略:靈活應對多變環境

遵循“多層輕薄勝過單層厚重”的原則,不僅提升活動靈活性,也方便根據天氣或身體狀態增減層次。當在高山滑雪,體能消耗與氣候變化無法預測時,靈活分層能大幅提升舒適感與保暖效果。


透過正確選擇內搭層與中層,並靈活運用分層策略,你能在滑雪場上從容應對寒冷天氣,享受極致舒適的運動體驗。

專業滑雪外套有多種剪裁、款式和規格。簡單可以分為兩種基本滑雪外套類型,及挑選上需要注意的四個設計特徵:


a. 是否具備保暖內層或內搭軟殼外套:為應對高山環境的低溫,滑雪外套應內置隔熱保暖層,在寒冷的氣候中保持溫暖與舒適。同時,透氣性與靈活性也是關鍵考量,建議選擇具備防水功能的軟殼內搭外套,可同時抵禦寒風與輕微濕氣。


b.防水性和透氣性:滑雪外套的外層布料具有多孔內膜,可防水,同時允許濕氣逸出。大多數滑雪外套(和褲子)都具有反映其性能的防水/透氣等級。 5k/5k 提供了不錯的入門級性能,而高階產品(如 Gore-Tex)則提供了 20k/20k的防水性。


c.其他基本配備:擋雪裙是一條鬆緊的防水織物條,包裹在腰部,防止雪進入夾克,而袖口繫帶或彈性設計可防止雪進入袖子;腋下通風口有助於快速排除濕氣和多餘熱量;最後可調節、與頭盔相容的連帽設計則在天氣惡劣時能夠有效阻擋風、雨和雪。


與滑雪外套相似,專業雪褲也分為帶保暖層的厚款和強調靈活性的防風軟殼款,可根據個人需求選擇適合的款式。選購雪褲時需注意兩大關鍵功能:良好的通風性,避免長時間運動後過熱不適;以及腳踝防護設計,如防雪護套和加強防水結構,有效防止雪水滲入,保持下半身乾燥與舒適。

滑雪頭盔已成為滑雪裝備中的必需品,約 80% 的滑雪者無論初學還是進階都會選擇佩戴頭盔,以下是選購滑雪頭盔時需注意的重點:


a. 符合安全標準:確保頭盔通過公認的安全認證,例如 EN 1077,以保障其抗撞擊性能與可靠性。


b. 合身與穩固性:頭盔應緊貼頭部,但不過於壓迫,下巴帶需牢固固定,才能既穩定又不影響活動。


c. 護目鏡相容性:試戴頭盔時,記得搭配護目鏡,確認兩者契合無縫,避免影響視野或造成不適。


d. 透氣性與內襯設計:選擇具有良好透氣性的頭盔和舒適的內襯材質,確保滑雪時能維持適宜的頭部溫度。


  • 專業滑雪手套

在雪山上,一副製作精良的滑雪手套能有效保持雙手溫暖,保障滑雪體驗。選購手套時,以下幾點需要特別留意:


a. 核心功能:保暖、防水、透氣與耐用性

滑雪手套應具備良好的保暖性能、防水透氣性,以及經久耐用的材質,這些都是應對寒冷和多變天氣的基礎需求。


b.連指手套 vs. 分指手套

連指手套:保暖性能優於分指手套,特別適合在極寒氣候中滑雪或需要長時間保持手部溫暖的情況。

分指手套:提供更高的靈活性,便於調整護目鏡、拉夾克拉鍊,甚至操作手機,適合需要頻繁操作的滑雪者。


c.下袖設計 vs. 上袖設計

袖口下方的手套:設計較短,外觀簡潔乾淨,適合偏好輕便造型的滑雪者。

袖口上方的手套:設計較長且包覆性更佳,在粉雪天能有效防止雪進入手套內部,是追求功能性滑雪者的理想選擇。


選擇滑雪手套時,應根據氣候條件、活動需求以及個人偏好進行考量,找到兼具舒適與實用性的款式,讓雙手在雪山中持續保持溫暖乾爽。


  • BannerA-1

風、雨、雪和明亮的陽光——山區的環境非常惡劣,所以用高品質的滑雪鏡可以為眼睛提供最好的保護。,建議滑雪護目鏡應該具備:

a. 雙鏡片結構和防霧處理,防止起霧


b. 良好的光學質量,全面防紫外線、零畸變和廣闊的周邊視野


c. 臉部壓力均勻、舒適


d. 頭盔相容性


e. 如果會在各種條件下滑雪,一體適用的可自由調節鏡片系統,也十分推薦


  • 滑雪保暖配件

溫暖針織毛帽

即使在滑雪時戴著頭盔,溫暖舒適的帽子絕對是山上必備品。雖然款式和材質多種多樣,但百搭的針織毛帽絕對不會出錯,既能遮住耳朵,又能讓您在雪地裡保持舒適時尚。


脖圍和面罩

除了是讓你的造型更完美的方式外,脖圍、面罩可以保護皮膚免受風、雪和陽光的侵害。由羊毛、腈綸和美麗諾羊毛等各種溫暖、柔軟且有彈性的面料製成,會是抵禦寒冷的最佳幫手。


脖圍通常由一管羊毛織物製成,是最簡單、最經典的方法,可以防止夾克內的冷空氣和內部的溫暖空氣。


面罩則可以將脖圍的溫度延伸到下臉和鼻子,提供更全面的溫暖防護。


另外,脖圍和面罩相對其他保暖衣物也更為便宜,且是搭配滑雪的有趣方式,可以多買幾款盡情搭配!



初學者滑雪推薦購買清單

  1. 必備物品: 毛帽或頭套、脖圍、滑雪長襪
  2. 建議自備: 滑雪手套、雪鏡( 如果有特定透光度要求)

老鳥滑雪推薦購買清單

除上述初學者的物品以外,已具備滑雪專業技巧的你,一定會要求自己在雪場上有更亮眼的表現,這時候推薦可以購買一件專屬自己的滑雪外套與專業雪褲。如果追求極致的個人化體驗,也可以考慮購入專業雪靴與雪板,搭配滑雪專用後背包,讓你輕鬆帶著屬於自己的滑雪板,盡情享受雪地冒險。

4大建議攜帶滑雪物品

除了上述物品,為了適應雪場氣候與移動方便性,也推薦預先準備防曬乳、護唇膏、少量現金、雪票夾放在滑雪外套內,讓你可以更鬆鬆愉快地享受雪地時光。

本網站中使用 cookie,欲查詢有關本網站使用 cookie 方式之詳情,及若您不希望在電腦上使用 cookie 時應如何變更電腦的 cookie 設定,請參閱本網站「隱私權及網站使用條款」之 Cookie 聲明。您繼續使用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本公司得按本網站使用條款之 Cookie 聲明使用 cookie。

了解更多 >
我知道了